人类男子百米赛跑的历史长河中,8月16日这一天显得尤为非凡。十三年前的这一天,我站在北京鸟巢体育场的现场,见证了博尔特刷新了男子百米的世界纪录。再往前推十二年的同一天,我在柏林奥林匹克运动场再次目睹了这一纪录被大幅超越。时至今日,这一纪录已稳居高位长达十二年之久。不出意外的话,会长时间保持下去。
2009年8月16日,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
在第12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的男子100米决赛中,来自全球的8位速度最快的选手齐聚决赛赛道,他们站在了起跑线上,准备一展身手。
“开始!”——各条跑道的起跑线旁,裁判员发出了“预备”的信号,助跑器上的喇叭声此起彼伏。
在全场六万观众的注视下,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第四跑道的赛道上,那位皮肤黝黑的年轻短跑健儿——年仅23岁的牙买加籍运动员,尤塞恩·博尔特。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成功打破了男子100米的极限,跑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9秒69。这枚男子100米的金牌归属几乎无人质疑,然而,人们不禁纷纷猜测:这一次,博尔特究竟能够达到怎样的速度?
“啪!”发令枪响,8名运动员几乎同时冲出了起跑线。
在距离起点30米的地方,博尔特逐渐崭露头角;到了50米处,他开始展现领先优势;而到了80米的位置,他已经远远地将其他选手甩在身后。
撞线那一刻,全球观众对冠军的最终成绩都感到震惊不已,各国的解说员紧握着转播话筒,纷纷激动地大声呼喊,几乎到了狂喜的程度。
“9秒58!9秒58!你能相信吗?9秒58!”
2009年8月16日,这一特殊的日子见证了历史性的时刻,博尔特成功地将男子100米的全球最佳成绩刷新至9秒58。
人类的百米赛跑成绩上限,或许将长期维持在这一成绩水平。
探讨人类百米赛跑的极限发展历程,我们必须将视线回溯至1896年,那时正值第一届雅典现代奥运会的举办。
这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奥运会,创下了众多前所未有的纪录,自然,男子100米项目也不例外。
现在回顾过去,那届奥运会的男子百米决赛显得颇为稚嫩且引人发笑:隔离赛道采用的是悬挂在空中的细绳;参赛者们穿着各式各样的短裤,有的穿着中裤,有的则身着短裤,甚至有人选择背心作为比赛装备;他们的起跑姿势更是五花八门,有的侧身站立,有的半蹲在地,还有的微微弯腰……
共有五位选手参与了男子百米决赛的角逐,最终,美国选手托马斯·平克成功夺冠——仅从照片中便可明显看出,他的起跑动作与当代男子百米运动员的姿势极为相似。
1896年,在雅典奥运会的男子100米决赛起跑瞬间,托马斯·平克位于第二位选手的左侧。
托马斯·平克之所以能够夺冠,关键在于他的起跑姿势——“蹲踞式起跑”。这种姿势的创作者是1887年的一位美国田径教练,他声称自己的灵感来源于袋鼠蜷缩身体准备跳跃时的姿态。
蹲踞式起跑这种起跑姿势因其奇特且缺乏风度,始终未能得到广泛推广,甚至一度遭受嘲笑。然而,直到托马斯·平克在雅典奥运会上斩获金牌,人们才真正认识到这一姿势的实际效用。
托马斯·平克在决赛中取得了12秒的佳绩,然而在预赛阶段,他的成绩更是达到了11秒8。
该成绩11秒8,标志着人类在百米赛跑项目上首次有了官方记录下的最快速度。
然而,若以当前标准衡量,该成绩甚至不足以满足我国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最低要求。
自1896年起至1968年,全球众多杰出的短跑健儿们共同致力于一个目标,即力争将100米的赛跑成绩缩短至10秒以内。
在这长达72年的岁月里,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田径天才,诸如美国男子短跑健将利平科特。在1912年的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他创造了10秒6的惊人成绩,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位将男子100米世界纪录推进至11秒之内的运动员——彼时,他年仅19岁。
值得一提的是,1912年见证了国际田联的诞生,而10秒6的成绩则成为了首个获得国际田联官方认证的“男子100米世界纪录”。
利平科特的表现,在决赛中仅以10秒9的成绩完成——尽管在当时这个成绩同样令人瞩目,然而如今它仅仅能够符合我国一级运动员的最低标准。
自那时起,人类在百米赛跑中的成绩始终在“10秒”这一界限内徘徊,始终未能突破这一瓶颈。
即便像杰西·欧文斯这样的杰出运动员,也仅能将男子百米的世界最佳成绩提升至10秒2。这个成绩保持了整整20年无人能及,直至1956年,才被美国运动员维利·威廉姆斯刷新,成绩降至10秒1。
1960年6月21日,这一天,瑞士苏黎世的莱齐格伦德体育场见证了历史性的时刻,一位白人短跑健儿成功打破了纪录。
阿明·阿里这个名字属于这位西德运动员,在苏黎世的比赛中,他参与了两场100米的角逐——遗憾的是,其中一场比赛出现了抢跑的情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人提醒他需要重新起跑,他最终还是跑完了全程。
两次100米的成绩,都是10秒整。
人类在百米赛跑的历史上,首次将成绩定格在10秒整的临界点,而这一壮举距离跑进11秒大关,已经过去了漫长的48年。
这个纪录还有一个值得被纪念之处就是:阿里是一位白人运动员。
在男子100米极限高峰的攀登征途中,阿里显得尤为独特,他是为数不多的非黑人运动员。
阿明·阿里
在接下来的八年岁月里,阿明所创造的男子100米世界纪录,时长恰好10秒,已然化作一座难以攀登的巅峰。
人类能否在100米赛跑中突破10秒大关?考虑到这一研究历程已历时超过70年,部分专家开始从最终结果出发,逆向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这绝不可能!人类的身体根本无法承受达到10秒速度的极限,一旦进入这个速度范围,人体的骨骼和肌肉将会遭受严重的破坏。
但是,1968年10月14日,专家被打脸了。
1968年10月14日,墨西哥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
美国运动员吉姆·海因斯,这位练就垒球技艺的运动员,已经站在了起跑线上。这场比赛,男子100米决赛,无疑是奥运历史上一个值得深刻记忆的时刻——因为这是首次,8位决赛选手全部是黑人。
这也是黑人开始垄断男子100米赛道的开端。
发令枪声响起,海因斯迅速起跑,表现优异;过了50米,他已领先,最终率先冲过终点。
9秒95!
这是首届采用电子计时系统的奥运会。同时,这还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100米赛跑的时间缩短至10秒以内。
海因斯撞线瞬间
在赢得冠军的那一刻,海因斯伸开双臂,轻声自语。那时,无人知晓他究竟说了什么。直至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即将开幕之前,一位名叫戴维·帕尔的记者才向海因斯询问,他当年究竟说了哪句话。
海因斯回应道,鉴于科学家们曾提出观点,认为人类的肌肉纤维无法承受达到10秒速度的强度,因此他设定的目标始终是无限逼近10秒。然而,在1968年他成功突破10秒的极限之后,他意识到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当时的那句话是:
“上帝!这道门原来是虚掩的……”
海因斯轻轻推开了半掩的“10秒”之门,随着电子计时器的广泛应用,打破纪录的行为变得更加具有公信力,也更加频繁。
从1896年至1968年,历经72载,我们处于手计时时代,男子100米的记录仅被刷新了7次;然而,进入电子计时时代后的41年间,世界纪录却遭到了17次打破。
但这并不是说人类打破男子100米世界纪录成了家常便饭。
随着跑鞋技术的不断升级、跑道的改进以及训练方法的革新,顶尖运动员跑进10秒的成绩已不再罕见,然而,这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一般,一旦越过8000米的高度,每进一步都变得异常艰难。
托马斯·平克、利平科特、欧文斯以及阿明,他们不断刷新男子100米的世界纪录,每提升一次都是“0.1”秒的进步,然而海因斯打破了这一规律,将纪录推进到了10秒大关,此后,衡量破纪录的成绩便只能以“0.01”秒作为单位。
1983年7月3日,美国运动员史密斯在百米赛道上以9秒93的优异成绩刷新了海因斯15年前所创下的男子100米世界纪录。紧接着,1991年6月14日,另一位美国运动员伯勒尔再次将世界纪录提升至9秒90,成功挑战并突破了下一个整数分界点。
仅仅两个月之后,人类就破关成功。
1991年8月25日,东京世界田径锦标赛的赛场上,美国田径天才卡尔·刘易斯以9秒86的惊人成绩,将人类的百米极限推进至9.9秒以下——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在复赛中甚至突破了风速限制,跑出了9秒80的佳绩。
在互联网投资领域内,人们常用“蓝海”来形容那些充满机遇且缺乏强劲对手的领域,相对的,“红海”则指竞争激烈、对手众多的市场。而当竞争达到极致,甚至可以说是你死我活的境地时,便被称作“血海”。
确实,随着男子100米赛跑的记录被推进至9秒9大关,激烈的角逐已然演变成了一场残酷的“血战”。
在波涛汹涌的“血海”中闯出一条生路非易事,因此,有人开始寻求其他途径。
1988年9月24日,汉城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
在观众席上狂热的助威声中,加拿大选手本·约翰逊犹如闪电一般率先冲破终点线,成绩揭晓为9秒79。
这不仅代表着约翰逊击败了昔日劲敌、美国传奇选手卡尔·刘易斯,而且还使得男子百米赛跑的纪录再次跨越到了9秒80的新纪元。
然而,仅仅三天之后,本·约翰逊便失去了这枚金牌——检测结果显示他使用了违禁的兴奋剂。
“世纪之战”成了“世纪之骗”。
作为本·约翰逊最强劲的对手,美国杰出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在那场竞赛中跑出了9秒92的佳绩球迷网,尽管他最终败给了本·约翰逊,但他却赢得了众人的尊敬:那是一项纯洁无瑕的成就。
然而到了2003年,卡尔·刘易斯,这位在四届奥运会上屡创佳绩、荣获九枚奥运金牌以及八枚世锦赛金牌的传奇田径运动员,这位曾多次对他人使用禁药行为进行指责的前辈,却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不得不承认,他本人也曾多次违规服用禁药。
“我想我是做错了。”
这情形不禁让人联想到1988年,本·约翰逊在金牌被剥夺之际,曾发表过一番言论:
“为什么只惩罚我一个人?”
众所周知,兴奋剂的问题在体育领域始终如影随形,田径项目更是深受其害。其中,那些通过服用药物能显著提升成绩的爆发力项目,如100米赛跑,更是成为了滥用兴奋剂的首要目标。
林福德·克里斯蒂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以32岁的高龄,以9秒96的优异成绩赢得了男子100米的金牌。然而,1999年,他被揭露使用了兴奋剂,因此遭受了终身禁赛的严厉处罚。
蒂姆·蒙哥马利于2002年以9秒78的惊人成绩刷新了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然而不久后,他因涉嫌使用违禁药物而东窗事发,随后又因涉毒被捕,最终身陷囹圄。
钱伯斯于2002年统治了欧洲男子100米赛道,连续五次突破10秒大关,其最佳成绩达到了9秒87。然而,在2004年,他因被检测出使用禁药而遭受了禁赛处罚。
贾斯汀·加特林,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荣获男子100米金牌,成绩为9秒85,2006年更是刷新了世界纪录,达到了9秒77,然而,不久后便被曝出使用违禁药物,因此被禁赛8年(后减刑至4年)。
阿萨法·鲍威尔,这位曾两次刷新男子100米世界最佳成绩(分别是9秒77和9秒74)的运动员,却在2013年因被检测出使用兴奋剂而遭受了6个月的禁赛处罚。
自1991年起,人类男子在100米短跑项目上的极限成绩迈入了9秒90的新纪元,而到了2007年,这一纪录最终定格在了9秒74,这一过程历时16年之久。在这长达16年的时间里,共有7位杰出的运动员打破了世界纪录,将人类的速度极限推进到了9秒80的高度。然而,在这7位运动员中,有4位被明确指出曾使用过违禁药物,还有一位则因涉嫌使用兴奋剂而备受争议(以9秒79的成绩刷新世界纪录的美国选手莫里斯·格林,在1999年时便卷入了此类传闻)。
于是,又有一种论断开始出现:
9秒70是百米赛跑的极致速度,唯有借助药物之力,方能触及这一无法逾越的界限。
但就在2008年,这层薄薄的天花板就被戳破了。
2008年8月16日,北京奥运会,鸟巢体育场。
8名选手站到了男子100米决赛的起跑线上。
在这八位参赛者中,尤塞恩·博尔特与阿萨法·鲍威尔这两位牙买加选手,无疑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鲍威尔曾两度刷新世界纪录,然而,仅仅两个多月前,他保持的9秒74世界最佳成绩便被年仅22岁的同国选手博尔特以9秒72的新纪录所超越。
博尔特身高达到1米96,当时已成为男子100米赛道上的一颗新星——然而,他的身高一度被许多人视为跑100米的巨大障碍。实际上,在2007年,他的百米成绩还仅仅停留在10秒左右,但到了2008年上半年,他实现了飞跃,成功打破了世界纪录,成为了新的纪录保持者。
北京奥运会上,男子100米的决赛备受瞩目,被视为鲍威尔的复仇之战。然而,当晚的赛道上,所有焦点都聚焦在博尔特身上——他以“回头望月”的优雅姿态,轻松地率先冲过终点线,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成绩:9秒69。
这是人类百米极限第一次被带进9秒70。
全球陷入狂热,当博尔特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刹那,现场来自不同国家的解说员几乎无人能流利地表述出一句话,他们纷纷用各自国家的语言发出各种惊叹之声,以表达他们内心的震撼。
众人之所以感到极度惊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博尔特冲刺的阶段,他实际上并未使出全部的力气。
这也就意味着:这个让人震惊的世界纪录肯定只是暂时的。
众人的判断准确无误。转瞬一年后,即2009年8月16日,在柏林的奥林匹克运动场上,博尔特的表现并未辜负众人的期待:
9秒58,人类的百米极限纪录被带进了9秒60。
还有可能再提高吗?毕竟2009年的时候,博尔特才23岁。
观众们的视线聚焦于2011年的大邱田径世界锦标赛,那时25岁的博尔特正处于运动生涯的巅峰时期,他能否将9秒58的世界纪录进一步提升呢?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全世界观众的目光聚焦之下——包括笔者本人也在现场见证——博尔特在韩国大邱举办的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中,竟然出现了抢跑违规的情况,最终被判定犯规并被剥夺了比赛资格。
外界当时评价:博尔特此举实属难得一见,他或许意图通过“压制速度”,挑战并超越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
自此之后,博尔特一步步走上了神坛:
三届奥运会上,男子100米、200米以及4X100米项目的金牌总数达到了9枚(需注意的是,2008年奥运会上男子4X100米金牌因队友卡特违规使用禁药已被剥夺),而在四届世界锦标赛中,男子100米、200米和4X100米项目共收获了11枚金牌(唯一缺失的是2011年大邱世锦赛男子100米的金牌),此外,还创下了两项令人瞩目的世界纪录——100米和200米。
尤为关键的是:截至目前,在现有的科技检测方法中,经过多次药物检测的博尔特,尚未被发现使用过任何违禁药物。
2017年8月14日,31岁的博尔特在伦敦世锦赛的赛程结束后,环绕跑道一周向观众致以谢意,随后正式宣布了他的退役决定。
人类男子百米的极限纪录,目前就被定格在了9秒58上。
那么,人类有可能突破9秒58这个极限吗?
现今,科研工作者们普遍不再轻率地断言“无法实现”。相反,众多观点倾向于:可行。
约翰·D·巴罗,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的学者,从理论层面推导出了一个结论:在当年,如果博尔特能够展现出更为卓越的表现,他的个人纪录将有可能得到显著提升,无需借助他人的助力。
他在《100个体育中的数学问题》中指出:
博尔特的起跑并非其优势所在,若他能将起跑反应时间控制在0.1秒以下(一旦低于此值,系统便会判定为抢跑),并且当时的风速仅为2米/秒的顺风(并未违反规则),那么他的100米成绩将有望达到9秒4。
自然,这仅是类似实验室环境下构建的一个理想化模型,而在实际比赛中,情况瞬息万变,根本无法达到如此完美的境地。
那么,若不考虑实验室中的理论框架,在现实操作层面,人类是否有可能突破百米的极限呢?
不少科学家认为,如果在以下几点上做到提高,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选择运动员时,必须借助基因检测。研究表明,博尔特等“飞人”之所以拥有惊人的速度,是因为他们体内含有一种名为ACTN3的特定基因变异。这种基因变异与其他变异共同作用,促使肌肉纤维在迅速收缩的过程中生成一种活性蛋白,从而在缺氧状态下使纤维运动更为迅速。
再者,便是专注的专项训练。依据2020年英国拉夫堡大学研究团队的成果,对于百米短跑运动员而言,提升速度的关键在于强化臀大肌。若能针对臀大肌制定一套科学且高效的训练方案,运动员的竞技成绩有望实现显著提升。
此外,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营养补充方案。这一方案依据针对特定肌群乃至基因的定制食谱,若能合理配置,无疑将为运动员提升成绩带来显著的帮助。
最终,我们拥有了高科技的装备。这些装备不仅包括持续改进的碳纤维跑鞋和更为轻盈的运动服饰,还涵盖了采用创新设计的硫化橡胶颗粒跑道。这些设施共同构成了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的有力保障。
在当前形势下,荷兰血统的德国数学家阿伊马鲁提出,人类在100米赛跑中的极限时间可达9秒29。然而,这并非最乐观的预测。英国牛津大学的安德鲁·泰特姆教授在完成统计学分析后断言,到2156年,人类在100米赛跑中的成绩将提升至8秒079——颇具趣味的是,这一纪录将由女性打破,而男性的最佳成绩将是8秒098。
自1896年起,人们身着皮鞋,在煤渣铺设的跑道上,以站立姿势起跑,并通过手工计时来记录成绩,而时至今日,我们已见证了从碳纤维跑鞋的普及、塑胶跑道的兴起,再到蹲踞式起跑技术的应用和电子计时的广泛应用,人类在突破百米极限的竞技环境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何时能跑进9秒,没人能预测准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
这个9秒58的成就或许能够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然而,它绝不会标志着人类在百米赛跑中的速度极限。
馒头说
澳大利亚著名的人类学家彼得·麦克亚利斯特曾撰写了一部著作,名为《男性人类学》,其中阐述的一个观点颇具趣味性。
麦克亚里斯特指出,古代穴居人的体能显著优于现今人类,他们甚至能轻松跨越2米45的高度——这一高度已超越了目前跳高的世界纪录;更有甚者,一位女穴居人甚至能轻松制服巅峰时期的施瓦辛格,将其“按在桌上”。
他自然也谈到了博尔特的名字。通过分析原始人留下的追踪猎物足迹的步幅,他得出结论,这些穴居人的奔跑速度可高达每小时45公里,这足以让他们轻而易举地超过博尔特的速度。
尽管麦克亚里斯特推导结论的依据及方法遭到了不少质疑,然而,我认为有一点是大家普遍认同的,那就是:
原始人的运动细胞要远比我们现代人发达。
而这也引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在高科技的助力下,我们的身体条件实际上正在逐渐恶化——我们不再需要像先辈那样竭尽全力去捕猎食物和躲避危险。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借助高科技的力量,我们在挑战人体极限的运动项目中力求实现哪怕微不足道的0.01秒进步——我们渴望证明“追求卓越,追求速度,追求力量”。
这看上去似乎有些冲突,但其实也不矛盾:
地球生命的演变,其核心原则在于“适者生存”,而非“强者生存”。若非如此,今日主宰地球的物种应是那些跑得比人类更迅捷的猎豹,跳得比人类更高的袋鼠,体型比人类更庞大的大象,以及比人类更机敏的猴子。
我们如今所追求的是每0.01秒的精进,每0.1米的飞跃,这并非源于生存的驱使,而是源自精神层面的渴望——即便博尔特的速度再快,也无法超越汽车的行驶速度。
苏炳添的9秒83之所以堪称伟大,并非仅仅在于他打破了亚洲纪录,更在于他实现了自我超越,甚至超越了黄种人的极限。
人类的确是通过大脑的力量最终登上了地球的统治之位,然而,我们对那些依靠四肢实现的成就仍旧情有独钟,这并非仅仅出于好奇,更是因为这样的成就代表着人类对自身意志力、专注度以及极限潜能的挑战。
这也是人类能够继续向前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