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球迷交流时,不少人提出了疑问:国内联赛为何不见外籍守门员?这个问题看似容易解答,不过其背后隐藏着诸多值得探究的层面。
1999年,由于外籍优秀守门员大量参与比赛,国内守门员获得上场比赛的机会变得极为有限,中国足协为此出台新规,要求从2001年赛季起,各俱乐部在遵守外援人数上限标准的基础上,不得签下任何外籍门将,目的是为本土守门员创造更优越的锻炼、竞技及进步条件。
这项措施公布后,立刻遭到足球圈和新闻界的猛烈抨击,指责其是脱离实际的错误判断,严重违背了足球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过,中国足协当时出台这项政策,很大程度上是效仿了始终被当作典范的K联赛——1999年左右,正是K联赛为了发掘更多本土优秀门将而限制外籍守门员,而当时在中国足坛声名显赫的前南斯拉夫门将萨沙,正是从K联赛转战国内(当然2001赛季他也因外援门将的禁令再次与中国联赛擦肩而过)。
近些年,部分新闻界人士曾猛烈抨击这项十几年的条款,指出“当有外籍门将效力时,中国男足国家队尚有区楚良、江津这类具个人风格的守门人,如今国家队防线却缺乏优秀的门将,所以(条款)负面影响远超好处。”
关于国内守门员的能力状况,现任恒大门将指导兰普拉具备充分见解,他向媒体透露,国内守门员整体表现令人满意,甚至让他感到意外;对于中国足球界对外籍守门员设置的限制,兰普拉也表示认同,他认为这种做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有助于推动基础足球的开展。倘若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赛事队伍里全是外国守门员,他何必还要决定从事这个位置呢?
一位经验丰富的经纪人,曾负责安排多名中国球员出国踢球,也向记者透露,实际上,与张琳芃、武磊、张稀哲这些被媒体和球迷视为“留洋希望”的球员相比,很多国外俱乐部更倾向于选择中国本土门将,普遍认为,中国现役的本土门将,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心理素质上,都表现得更为成熟。

有统计资料能够证明“国内守门员能力很强”的观点:依据中国足协在2013年8月公布的记录,那个赛季中超守门员拦挡效率最高的是广州恒大队的曾诚,他在20次联赛出场中,拦挡效率达到了86.11%,位列第二的是申花队的王大雷,他的拦挡效率是76.67%,还有国安队的杨智,拦挡效率为75%。上赛季欧洲五大联赛扑救次数最多的巴黎圣日耳曼门将西里古扑救成功比例仅达83%,位列第二的布冯则为81%。
中国本土门将之所以能取得长足发展,这其中的缘由不难琢磨,一方面球迷网,他们获得了更加充分的上场实践,另一方面,众多国内职业足球队都将极为有限的外援指标分配给了中场和前锋位置的选手,本土门将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得以与众多实力强劲的中前场球员交锋,即便是像德罗巴、阿内尔卡这类顶尖球星,这种高强度的对抗环境,无疑会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中国足协作为本国足球的主管机构,确实存在不少弊端,制定过一些违背足球本质的举措,不过究竟什么是足球本质?最根本的足球本质恰恰是通过政策引导,来提升我们国家队的实力以及联赛的整体水准,现在回顾起来,或许禁止外籍门将的决策显得有些仓促,但至少达成了预期的成效。此外,正因我们多年固守这项决议,新一代中国本土守门员才具备发展基础和锻炼时机,倘若因短期内本土门将提升缓慢便取消此政策,后果必将更为严重。
撰写到此,需要再次强调一下文章的核心观点:第一,只有通过严谨的探讨和考察,如果发现有助于中国足球能力提升,那么关于“控制外籍守门员数量”的条款,不仅可以继续实施,还可以进一步制定新的措施;第二,对于那些已经明确制定的规则,必须严格遵循,不能随意变动。正如日本足协负责人川渊三郎所言,众多中国媒体人曾向我询问为何中国足球的发展步伐落后于日本,我的回应十分直接,归结为缺乏恒心,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你们始终未能领会这个道理。
(林剑)